用灵魂感悟设计 · 用设计创造价值
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
您当前位置:  设计中国    ⁄    LED资讯    ⁄ 资讯内容

“供给侧改革”指引LED照明行业发展新方向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6/3/12 11:38:03     浏览: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两会”如期而至,2214名政协委员,2943名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共话改革发展,共商国家大事。在两会现场,记者们频频针对“供给侧改革”发问,这是今年代表委员们重点讨论话题。

  “供给侧改革”指引LED照明行业发展新方向(图片来源网络)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中国LED照明产业过去10年增长率连续保持在30%以上,2015年受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增长率降到了20%以下。整个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战竞争惨烈,利润低下,产品同质化、市场缺乏秩序等一系列问题。LED行业目前仍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中央已经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五大改革任务中,将“去产能”放在首位,各地方政府也都纷纷将“去产能”作为2016年工作的重点。在竞争激烈的LED照明行业市场背景下,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只有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直面经济新常态,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和能力,才能带动整个行业积极向上发展。此次,供给侧改革,为LED照明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方向。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通用照明已成为照明市场厮杀最为激烈的“红海”,然而LED产业的其他领域却还有待开发和完善。智能照明、可见光通信、LED植物照明、车用照明等细分领域生产力较为分散;“高毛利”利基市场技术有待突破,终端市场也有待开启。LED产业应该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分流并进,消化过剩产能;积极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由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对于“只顾生产、不管质量”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单位要坚决打击,从而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鼓励创新,焕发产业新活力

  当前国家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LED照明行业的各个方面。渠道创新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打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有利于缓解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产品创新则有助于企业跳出行业产品同质化的陷阱;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则能帮助企业走出运营成本上升的困局;融资渠道的创新,比如当前的网络金融融资P2P平台,则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坚持鼓励创新,鼓励研发、应用新技术,有利于焕发LED行业新的活力。

  健全行业制度,加强行业管理

  由于LED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过去几年,大量资本涌入,以至供过于求、产业链各端均呈现毛利率大幅下滑,众多厂商面临亏损甚至淘汰。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市场上消失的LED企业达4000家。2016年,LED产业供需关系缓和,产能过剩现象会愈发明显。应充分发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严格准入条件,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健全行业监测体系和产能过剩情况预警制度,加强和完善行业管理。

  推进兼并重组,加速淘汰“僵尸企业”

  据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将推动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并将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措施。

  “僵尸企业”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却创造不出相应的社会价值,加速对此类企业的兼并重组可以有效地释放其占用的社会资源,同时可以最大化地发挥优势企业的社会价值:让优势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力以及管理水平推动整个LED照明产业的有序发展。同时,有效的兼并重组还可以从源头上平衡市场的供应需求关系,从而能够真正让市场走向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在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的行业现实面前,LED照明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竞争是残酷的,LED照明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也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借助外界的有利条件,才能最终走出产能过剩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