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魂感悟设计 · 用设计创造价值
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
您当前位置:  设计中国    ⁄    家居资讯    ⁄ 资讯内容

以木刻版画学术研究赋能传统创新 论文成果引领现代装饰设计新路径

作者:(文/汤文)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25/11/5 10:40:22     浏览:
设计中国资讯:以木刻版画学术研究赋能传统创新 论文成果引领现代装饰设计新路径!

  当 3D 打印、数码渲染主导现代设计潮流时,传统木刻版画如何突破 “博物馆陈列” 的局限,成为连接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的纽带?苏州科技大学美术学专业出身、深耕木刻版画领域十余年的艺术家苏旻昱女士,以发表于《文房四宝》期刊的学术论文《木刻版画艺术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给出了答案。

  这篇凝聚其多年实践智慧的论文,不仅系统解构了木刻版画的核心美学价值,更构建起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为行业提供了 “理论可落地、实践可复制” 的学术范本,而她本人也成为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代表性人物。

 

(图中人物为苏旻昱女士)

  “木刻版画的价值从不是‘复刻过去’,而是用‘刀痕语言’回应当代人的审美与需求。” 这是苏旻昱在论文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也是她深耕该领域的学术初心。首先,论文系统提炼出木刻版画的三大独特语言体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美学范式。

  其一,是 “刀痕与木性的对话”。苏旻昱在论文中指出,木刻版画的 “刀痕与木性对话” 是机器无法复制的灵魂。梨木、黄杨木的天然纹理与刻刀留下的粗犷斧劈痕、细腻游丝纹交织,形成独有的 “刀味” 与 “木味”,这种手工痕迹恰好对冲了工业化设计的同质化。她以当代艺术家刘春杰《刻意》系列为参照,提出 “刀痕的偶然性与墨印的必然性,可构建空间中的时空交错感”,这一观点被后续多个商业空间设计采纳。这一理论在她的个人作品《闻鹿行》中得到完美诠释 ——85×50cm 的绝版木刻以线条勾勒鹿群与山林,通过打开的苏州花窗的形式表现古今对话,既保留传统版画的叙事性,又以现代构图适配当代居住空间,该作品不仅入选 “第七届江苏版画院暨江苏版画新作展”,更成为论文理论落地的经典案例。

  其二,是 “黑白两极的精神张力”。黑白木刻将视觉语言简化至极致,以纯粹的黑白对比提炼出独特的光影诗学。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战争》系列便是典范,密集的黑色块与锐利的白色线条,在方寸画纸上迸发出让人震撼的悲怆力量。苏旻昱指出,这种美学特质对现代设计极具启示意义,设计师可借鉴大面积色块对比、光影戏剧化的手法,塑造空间的精神内核,让设计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能传递情感与思想。

  其三,是 “复数性中的唯一性”。木刻版画借助母版可进行复数印刷,拥有天然的传播优势,而手工印刷时油墨厚薄、纸张纤维的差异,又让每一幅作品都带有独有的 “指纹”。这种 “限量中的唯一性”,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市场对个性化、人文温度的追求。曹州木版年画传承人李邦鹏坚持手工套色印刷,每幅作品的色彩晕染都独一无二,正是这一特质的生动体现。苏旻昱的这一分析,精准抓住了木刻版画在当代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其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对木刻版画美学特质与现代设计需求的深刻理解,苏旻昱在论文中进一步提出了木刻版画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多元应用场景,为行业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在居住空间领域,她建议通过空间界面的文化转译与日常器物的艺术赋能,让木刻版画融入生活场景。比如,电视背景墙可采用激光雕刻的仿木刻肌理板材,借助光影变化增强刀痕的立体感,让墙面成为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屏风隔断则可参考水印木刻的套色原理,用层叠的金属蚀刻板营造虚实相生的东方意境,使空间分隔既满足实用需求,又兼具美学价值。在日常器物设计上,家具表面可用 CNC 雕刻或特种印刷呈现木刻纹样,灯罩、餐具等生活用品也可融入抽象化刀痕元素,让木刻艺术从墙面走向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商业与公共空间设计中,苏旻昱认为木刻版画可成为连接空间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纽带。在品牌视觉层面,咖啡馆、书店等商业空间可运用木刻风格的品牌标识、墙面装饰,强化文化辨识度。菏泽老城曹州景区的木版年画工坊,将水浒人物、牡丹等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装饰壁画,采用半印半绘的传统工艺,打造出独特的品牌记忆点,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在公共艺术领域,木刻的 “平面叙事” 可被创造性地转化为立体装置。论文中苏旻昱以西安美术学院 “天工开物・版画与科技展”为例,指出其借助机械臂辅助雕刻与 UV 墨水隐形印刷技术,让《天工开物》中的版刻插图突破静态限制,形成动态视觉效果,既延续了木刻艺术的叙事传统,又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公共空间成为传递文化价值的载体。

  面对 “数字化是否会消解手工价值” 的行业争议,苏旻昱在论文中给出 “守正创新” 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其学术成果的重要价值所在。她在 “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的平衡路径” 章节中提出,数字化不是替代手工,而是赋能传统 ——AI 辅助设计可降低创作门槛,但核心刀工技艺需坚守;VR 技术可打造沉浸式体验,助力木刻文化传播;高精度三维扫描能为濒危作品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技艺永续。

  苏旻昱以 “学术为基、实践为翼” 的发展路径,不仅展现了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专业素养,更树立了 “传统工艺现代转型” 的标杆。她的论文成果,既破解了木刻版画 “如何融入现代设计” 的行业难题,也为其他传统艺术的活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 —— 坚守核心技艺、拥抱技术创新、贴近生活需求,方能让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文/汤文)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