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魂感悟设计 · 用设计创造价值
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
您当前位置:  设计中国    ⁄    建筑设计    ⁄ 资讯内容

独家揭秘南京城墙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 2017/4/26 11:52:43     浏览:
三层夹丝反射玻璃打造半透明幕墙、“搬”来中华门的马道平台形成开放式公园、增设亲水码头让秦淮河游船直通博物馆……

  三层夹丝反射玻璃打造半透明幕墙、“搬”来中华门的马道平台形成开放式公园、增设亲水码头让秦淮河游船直通博物馆……历时半年多的全球征集比选,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方案近日正式出炉,该方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率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担纲设计,建成后将成为南京城南的一座文化新地标。昨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独家揭秘城墙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亮点。

  设计方案全球征集,3位院士领衔“终极PK”

  按照国家文物局“建成南京新的文化地标”的批复意见,去年9月,南京城墙博物馆设计方案启动全球征集,该馆定位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以建设传世文化精品工程为标准,打造南京城南的文化新地标。

  此次方案征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一流建筑设计团队参与,最终入围的4个候选方案中,罕见地出现3位院士“同场角逐”的激烈局面。经过反复论证比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赢下了这场高规格的“设计PK”。这也是何镜堂院士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再次操刀设计南京的文化地标建筑。

  据悉,城墙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严格遵循《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对临近城墙建筑物限高12米的要求,建筑最高点仅有9米多,在不影响城墙现有景观的同时,建筑风格也与老门东的建筑风格相匹配。

  “搬”来中华门斜坡马道,夹丝玻璃打造半透明幕墙

  建设城墙博物馆,自然少不了城墙元素。何镜堂院士团队的设计方案以当代建筑语汇,将中华门瓮城的马道、平台等建筑元素加以提炼,实现了古城墙与新展馆之间的和谐交融、古今呼应。

  中华门瓮城东侧长长的斜坡马道和宽阔的城楼平台,是明城墙最为人熟知的标志性设计之一。城墙博物馆与中华门瓮城相隔咫尺,设计方案将后者的马道、平台两大元素加以提炼,转化为博物馆西侧三段反向攀升、长四五十米的坡道,连接起高低错动的观景平台,形成近城低、远城高的自然态势,与另一侧的中华门瓮城遥相呼应。

  从设计效果图来看,城墙博物馆如同古城墙脚下一个半透明的城市公园,以三层夹丝中空玻璃构成的半透明幕墙,成为博物馆建筑外观最为吸睛之处。

  据介绍,城墙博物馆的外立面选用了三层中空设计的夹丝反射玻璃,内嵌金属层和高性能太阳能热保护膜,可以有效减少阳光的入射率,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从建筑内部向外看清晰透明,古朴厚重的明城墙近在眼前,自外向内看则是半透明的模糊效果,玻璃上还会映射出周围的城墙景观。

  设计团队表示,之所以采用半透明的玻璃幕墙作为外立面,是希望表达一种“消隐”的理念:通过建筑外观模糊映射的方式,让博物馆消隐自身的建筑体量,更好地融入周边的古城风貌之中,让博物馆与古城墙之间实现视觉上的并置与交融。

  增设亲水码头,秦淮河游船可直通博物馆

  城墙博物馆的正门位于北侧,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只在地上一层设置了一个主入口。为了让游览线路更加便捷,设计方案近日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地下一层增设了一个入口,让游客可以从中华门瓮城地下通道或内秦淮河码头直通博物馆。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的设计方案,中华门瓮城的停车场区域将建设一条地下通道,内秦淮河南侧的长乐渡步行街则会设立一个亲水码头,两者连通后将直通城墙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入口。届时,参观完中华门瓮城的游客不用过马路,就能直接从出口处的地下通道前往博物馆继续游览,乘坐秦淮河游船的游客也可以在此登岸停靠,实现水陆游线的无缝衔接。

  城墙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其折板造型的屋面和宽敞的广场绿地将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即便在博物馆闭馆时,市民也可从外部沿着三段斜坡式马道登上屋顶的观景平台,一览周围古城墙、秦淮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美丽风光。